吹塑水杯的质量控制需贯穿 “原料→成型→后处理→检测” 全流程 ,核心目标是确保安全性(无有害物质)、结构稳定性(不漏水、耐摔)、外观合格(无缺陷) 。下面 ,
吹塑厂家小编解答一下可以通过关键环节的质量风险点、控制措施及标准要求展开说明:

一、原料环节:从源头阻断安全风险(最核心的控制节点)
原料是水杯质量的 “基础” ,若使用非食品级材料或处理不当 ,后续工艺无法弥补(如异味、有害物质析出) 。
1. 严格把控原料资质(杜绝非食品级材料)
风险点:使用回收料(可能含杂质、添加剂残留)、工业级塑料(如非食品级 PP 含塑化剂)、劣质色母粒(重金属超标) 。
控制措施:
要求供应商提供食品接触认证报告(如 GB 4806.7-2016、FDA 21 CFR 177.1520) ,每批次原料附带检测报告(重点检测双酚 A、重金属、挥发性有机物);
建立原料台账(记录供应商、批次、使用量) ,做到 “可追溯”(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原料批次);
禁止使用回收料(尤其直接接触饮品的内层) ,透明杯优先用纯原料(不加填充料 ,避免析出) 。
2. 原料预处理:避免成型缺陷
风险点:原料受潮(成型后杯体出现气泡、银纹)、杂质混入(成型后有黑点、异物) 。
控制措施:
干燥处理:吸湿性材质(PET、Tritan)必须经干燥机处理(PET:80-120℃干燥 4-6 小时 ,水分含量≤0.02%;Tritan:100℃干燥 3 小时) ,用水分仪抽检(每 2 小时测一次);
过滤杂质:挤出机 / 注塑机加装 “熔体过滤器”(精度≤40μm) ,过滤原料中的微小杂质(如塑料颗粒、金属屑) ,滤网每 8 小时更换一次(避免堵塞导致压力波动);
混料规范:配色时用食品级色母粒(如 FDA 认证色母) ,比例≤3%(过量可能影响材质稳定性) ,混料时间≥15 分钟(确保均匀 ,避免局部色差) 。
二、成型环节:控制结构稳定性与尺寸精度
吹塑成型是决定水杯 “壁厚均匀、形状规整、无渗漏” 的关键 ,需针对不同工艺(挤出吹塑 / 注拉吹塑)制定参数标准 。
1. 挤出吹塑(PP 水杯):控制型坯与吹胀参数
核心风险:型坯壁厚不均(导致杯体局部过薄易破)、吹胀压力不足(形状不饱满)、冷却不足(脱模后变形) 。
控制措施:
型坯挤出参数:
温度稳定:分段控制挤出机温度(PP 料筒:前段 180-190℃ ,中段 190-200℃ ,机头 200-220℃) ,温度波动≤±5℃(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);
型坯壁厚均匀:通过 “模头壁厚调节装置”(手动或自动)调整环形模头的间隙 ,确保型坯圆周方向壁厚误差≤0.1mm(用测厚仪在挤出时抽检 ,每 30 分钟一次) 。
吹胀与冷却参数:
吹气压力:0.3-0.6MPa(根据杯体大小调整 ,小杯 0.3MPa ,大杯 0.5MPa) ,压力波动≤±0.05MPa(用压力表监测 ,压力不稳会导致壁厚偏差);
冷却时间:根据杯体壁厚设定(壁厚 1mm 冷却 3-5 秒 ,壁厚 2mm 冷却 5-8 秒) ,确保杯体脱模时温度≤40℃(用测温枪检测 ,温度过高易变形);
模具贴合:合模力均匀(避免模具错位导致杯体飞边过厚) ,模具型腔定期清理(每班次用酒精擦拭 ,去除残留塑料 ,避免影响表面光滑度) 。
2. 注拉吹塑(PET 水杯):控制拉伸与定型(决定透明度和强度)
核心风险:加热不均(杯体局部过薄 / 破裂)、拉伸比不足(抗摔性差)、瓶口尺寸超差(漏水) 。
控制措施:
瓶坯注塑控制:
瓶口尺寸:模具型腔严格按图纸加工(瓶口螺纹公差 ±0.05mm) ,每批次首件用螺纹规检测(确保与盖子适配 ,不漏水);
瓶坯壁厚:均匀一致(误差≤0.08mm) ,底部无凹陷(避免加热时局部过热) 。
加热与拉伸参数:
加热温度:瓶坯加热区温度 80-120℃(PET 玻璃化温度以上) ,通过旋转瓶坯(转速 30-50r/min)确保受热均匀(用红外热像仪检测 ,表面温差≤10℃);
拉伸比:纵向拉伸比 2.5-4:1 ,横向吹胀比 2-3:1(如瓶坯直径 30mm ,吹胀后杯体直径 60-90mm) ,拉伸杆速度均匀(避免拉伸时破裂);
吹气压力:0.8-1.2MPa(高于挤出吹塑) ,保压时间 1-2 秒(确保塑料紧贴模具纹路 ,如防滑花纹清晰) 。
三、后处理环节:消除缺陷 ,提升使用体验
成型后的水杯需处理边缘、表面和清洁 ,避免 “毛刺划伤、异味残留、印刷脱落” 等问题 。
1. 修边与去毛刺(挤出吹塑必需)
风险点:边缘有毛刺(划伤手)、修边不平整(影响外观) 。
控制措施:
修边模具与杯体匹配(按杯口形状定制) ,确保切除后边缘平整(用手指触摸检测 ,无凸起毛刺);
儿童杯需额外做 “圆角处理”(修边后用砂轮机轻微打磨 ,边缘弧度≥0.5mm) ,避免尖锐边缘;
修边后的废料(飞边)单独收集(不可混入原料 ,避免污染) ,仅可用于非接触饮品的部件(如杯套) 。
2. 表面处理(印刷、涂层):确保安全与牢固
风险点:印刷油墨脱落(污染饮品)、涂层异味(有害物质析出) 。
控制措施:
印刷材料:使用食品级油墨(如 UV 固化油墨 ,符合 GB 9685) ,禁止印刷在杯口内侧(接触嘴唇的区域) ,印刷位置距杯口≥5mm;
印刷质量:印刷后经 UV 固化(固化能量≥800mJ/cm²) ,用 3M 胶带测试(粘贴后用力撕下 ,无油墨脱落);
涂层限制:内壁禁止涂任何涂层(避免脱落) ,外壁防滑涂层需用食品级硅胶(通过迁移测试 ,确保无有害物质析出) 。
3. 清洗消毒:去除残留杂质(直接影响使用安全)
风险点:脱模剂残留(有异味)、灰尘污染(卫生不达标) 。
控制措施:
清洗流程:“高压水冲洗→食品级消毒液浸泡(如 0.1% 过氧化氢)→纯水冲洗→热风烘干” ,清洗时间≥30 秒 / 工位;
消毒验证:每批次抽样检测 “菌落总数”(≤100CFU/g ,按 GB 4789.2 标准) ,消毒后的水杯需在洁净区(尘埃粒子≤30 万级)存放 ,避免二次污染;
异味检测:随机抽取水杯 ,装满纯净水密封 24 小时 ,开盖后闻味(无塑料味、油墨味等异味 ,异味判定需 3 人以上共识) 。
四、成品检测:全项检验 ,杜绝不合格品
成品需通过 “全检 + 抽检” 结合 ,确保出厂产品 100% 合格(重点检测安全和关键性能) 。
1. 全检项目(每只水杯必检)
外观:无黑点、气泡、划痕(用目视检测 ,距离 30cm 无可见缺陷);无毛刺、飞边(用手指触摸边缘 ,无刮手感);
密封性:装满水倒置 10 分钟(配合标准盖子) ,无渗漏(重点检查杯口与盖子接触部位);
形状规整:放置在平面上无倾斜(倾斜度≤1° ,用水平仪检测) ,杯口平整(用直尺靠测 ,缝隙≤0.1mm) 。
2. 抽检项目(每批次按 5% 比例抽检 ,最少 30 只)
物理性能:
跌落测试:1 米高度自由跌落至水泥地面(模拟日常使用) ,无破裂、无裂纹(允许轻微划痕 ,不影响使用);
耐温测试(PP 杯):装入 95℃热水 ,静置 1 小时 ,杯体无变形、无异味(PET 杯仅装 60℃以下水 ,无需高温测试);
壁厚检测: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杯身、杯底、杯口(壁厚误差≤0.2mm ,最薄处≥0.5mm ,避免破裂) 。
安全性能:
迁移测试:按 GB 31604.8-2016 检测(模拟饮品浸泡后 ,有害物质迁移量≤标准限值);
脱色测试:用湿白布擦拭印刷面(施加 5N 力擦拭 10 次) ,白布无明显染色(避免油墨脱落) 。
五、过程记录与追溯:出现问题可快速溯源
建立 “工艺参数记录表”:记录每批次的原料批次、挤出 / 注塑温度、吹气压力、冷却时间等 ,保存至少 3 个月;
设立 “不合格品台账”:记录缺陷类型(如气泡、渗漏)、数量、处理方式(返工 / 报废) ,分析原因(如原料问题、参数异常)并制定纠正措施(如调整干燥时间、更换滤网);
留样保存:每批次留存 3-5 只成品 ,保存 3 个月(若客户投诉 ,可对比检测) 。